育人天地
育人天地

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材料——孙甜甜

发布时间:2022-08-30

个人简介:

孙甜甜,女,2000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00年4月出生,2018年9月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学习。曾获国家奖学金、第十三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四川省优秀毕业生、蚌埠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荣誉证书、第四届十佳学生等荣誉称号。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一种微靶型X射线管阳极散热结构》,第四作者发表中科院二区SCI一篇《Discrimination of neutrons and gamma rays in plastic scintillator based on pulse-coupled neural network》。考取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

个人事迹:

制定目标去实现,不做迷失的羔羊

一、做“大学之道”的求知者

刚进入大学,一切都很陌生,高考失利、水土不服加上思乡情绪浓厚,让我一度郁郁寡欢,也让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产生了迷茫。转折出现在大一的寒假,当时班主任老师在专业群里发了成绩排名,我发现我大一上平均成绩达到了83分,班级第一,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并不是差的无可救药,可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那时起,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目标,大二获得奖学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大二顺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二有了第二个目标,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大三有了第三个目标,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三年中我无时不在告诉自己不要虚度每一天,就算只是多努力一点点,大学三年中我的成绩逐年提升,所有科目均在80分以上,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最终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我的第三个目标也如愿以偿。从国家励志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思考,更需要对时间的规划。当然今天取得的一切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大学三年,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待我极好的老师们和友善的同学们,他们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最幸运的是遇到了我的团队成员们,以及指导老师左卓老师。我们团队中有十分擅长英语的,有擅长编程的,有擅长数学建模的等等,我们一起参加了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多项竞赛,他们在科研方面也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既是我努力的目标,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曾参与过《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n-γ射线甄别方法》课题组,目前这篇SCI已经发表在中科院二区《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期刊上,此外,还申请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发明专利、《基于NSCT-SCM的X射线差分相位衬度图像融合方案》《一种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n-射线的甄别方法》《一种微靶型X射线管阳极散热结构》。大学,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黄金时期,优秀的人,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缺少了督促,他们反而会更加鞭策自己奋发进步,因为他们知道,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大学时光留下遗憾,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不要怕失败,前段时间看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F并不是失败,而是‘Find another answer’,找到另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从厌恶F开始,以释怀感谢F结束。”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人生特定阶段做特定的事,不盲目求快,不贪多,不紧不慢,一步一步许给自己一个未来。

二、做“大学之道”的实践者

大一刚入校,出于对拍照的热爱,我加入了学生会宣传中心这个大家庭,从大一的“得力”干事,到大二的“严肃”部长,到大三的“全能”班助,再到大四的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媒体小编。在职期间参与并负责我系软件培训、展板橱窗系刊制作、迎新策划宣传、20级能动专业迎新、官微的运营等。就晚会来说,从大一的自己参与,大二的组织策划、后台音控,再到大三的新生引导,大四的默默关注。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身份的不同体验,让我有了一种真实可见的成长感。大二时,我曾在负责一个投票平台的制作时低血糖晕倒,被部门小伙伴扶起,这都是因为学生工作带来的紊乱的作息规律和过大的压力。有人问我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我说:“责任,让我甘之如饴。”付出终有回报,在部门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技能,例如单反的使用、新闻稿的撰写、ps、cdr、pr等软件的使用、新媒体的运营等等,让我受益良多。大三大四在四川省青志协新媒体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有幸结识到很多川内各大高校优秀的小伙伴们,和他们并肩作战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我想说,找到自己的兴趣很重要,不要懒惰,不要怕吃苦,只要肯学肯做,这将是人生中宝贵的一段经历。

三、做“大学之道”的传递者

学生工作的实践经历让我得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有更多的方面能对自己进行反省与思考。大学犹如一座桥梁,青涩从这头走到那头,变得成熟稳重。我于2020年11月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带来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的成长,让我可以想到更多、更深的东西,这真的是大学给予我最大的馈赠。人生何须算得失,庙堂江湖亦暮迟。在第一天进到校园时,我就被身穿小黄衣的志愿者吸引了,那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没有理由,就是想去服务他人,奉献自己。所以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我积极参加各种大大小小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的迎新志愿者、乐山的双创志愿者到蚌埠市的暖冬行动志愿者、爱心送考志愿者、儿童服务站志愿者、雨后阳光公益项目志愿者等等,再到驰援河南洪灾应急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今年的寒假期间,我也有幸在公益协会实习,负责新闻稿的撰写、新媒体的运营等,稿件被发布在多个省级媒体平台上,此外担任蚌埠市沈圩社区儿童服务站负责人,并且曾一周连续上过两次报纸,被学习强国相关媒体报道等。这些志愿活动让我以更广阔、更温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站在中共党员的角度,我更加学会用爱和实践来丈量祖国大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慢慢来,你有自己要走的路,愿我们都在,全力以赴的旅途中,取得成功。人生有无限可能,继续前行吧,做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学院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肖坝路222号 邮编:614000
学生资助办公室联系方式: 0833-7820437、7820027
版权所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蜀ICP备 05005318号 川公网安备111020200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