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新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加强校园疾病预防工作,增强新生对结核病、艾滋病及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意识和预防能力,9月19日,理工小海棠“抗结防艾”志愿科普团在X49三楼会议室开展了疾病预防新生入学教育。
本次讲座由结核科普员孙俊杰和防艾科普员张竣科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图片,向同学们详细地讲解了结核病、艾滋病及其他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国家对常见传染性疾病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新生们对校园疾病预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向同学们强调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运动、注重营养的重要性,引导新生们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远离疾病的侵害。
科普员们采取了现场提问与解答的形式,与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宣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加深了大家对这两类疾病的认识,为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疾病宣传教育活动是校园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新生们对艾滋病和结核病的了解,为共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基础。未来,理工小海棠“抗结防艾”志愿科普团将继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为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常见传染性疾病小课堂
结核病: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散播的慢性传染疾病,主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患者本身是疾病传播的关键源头,其传染性直接与其痰液中排菌的数量相关。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不适和全身性中毒症状。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HIV病毒主要攻击并摧毁辅助性T细胞,这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引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病症。
诺如病毒:是一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急性肠胃炎,导致严重腹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环境抵抗力强、病毒变异快、免疫保护时间短,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等方式发生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情可以分为急性、慢性肝炎,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食欲减退、肝掌、肝功能损害等。